1)第四百六十二章所谓耗材_影视世界生活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抗战胜利后,就连果府的何迎钦对此也十分疑惑,派人进行统计。按何46年的最终统计,征集壮丁的“损失”,高达1405万0521。同样,这个数字也被果府的“中研院-社会研究部”所接受,作为官方记录收入了《抗战损失总表》的“人口伤亡”科目中。

  那么,这么多壮丁到底去哪了?

  40年,着名法学专家何基鸿教授,参加了果府的“风纪巡查团”,对第一、第五战区所属的豫省各县进行了一次调查,揭露了壮丁征集过程中雁过扒皮的真相。

  按果府40年的规定,征集一个壮丁,拨给2元钱的征集费,供应壮丁沿路的伙食。虽然少得可怜,但按当时的物价,勉强不饿死还是能做到的。

  不过落到了长官们和乡贤老爷们手里,可就不会那么简单了。师管区、团管区,一般先截留1元4毛,只给县太爷发6毛;即便县太爷一分钱不扣,乡贤们也要上下其手,比如各乡的联保长一般扣1毛5、保长一般扣1毛。

  大老吃肉、小虾米也得喝口汤,到了甲长手里,还得扣5分钱,美其名曰“办公费”,如此这般下来,伙食费就从两元变成了3毛。又要买主食、又要买燃料,所以壮丁们每天只能得到和水差不多稀的两顿红薯小米粥。

  另外,壮丁们的棉衣制作,也是发财的好路数,你扣几尺布、我扯几斤棉,最后发下来的棉衣全部又短又薄。押送军官们还要利用这些壮丁运输私货。比如叙泸师管区两个补充团团长,就利用到云南交兵的机会,走私两万斤川盐,全部让壮丁肩挑背驮。

  更可怕的是还有不少长官十分暴戾,41年,校长的侍卫队长邱开基到川地任“剑平师管区”司令。抗战胜利后,46年,剑阁县民众就集体上书,状告他任内残杀壮丁高达4000人。

  再比如甘肃,从37年至41年,共征壮丁20余万。其中效命疆场者,百不及一,而因冻饿病死者,几乎占30%,逃跑者约占10%。

  41年I0月,第8战区26补充处第4团自秦安、天水征得壮丁2000余人,开到两百多公里外的定西后,冻饿病死的壮丁就达1300余人。

  至于给壮丁看病,笑话,一个耗材而已,饿死了都不在乎,还会给你看病。谁得病谁撑着,病死了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死去,没人记得你。

  如今这个年代,当壮丁,是所有年轻人为之色变的事情。逃壮丁,雇壮丁,就成常态。

  由此,又发生了另一个更加残酷事情,壮丁买卖。

  果府抓壮丁那叫一个狠,特别是直接统治区,随着地盘越来越少,有不少地方,两丁抽一,甚至三丁抽二,即三个成年男子,两个都要被抓去当壮丁,为减少丁数免当兵,甚至有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。

  那些家里的有点钱,或者中产阶级,不想当壮丁怎么办?就花钱买壮丁,替自己去。为此,家底儿稍微薄点儿都要倾家荡产。

  由此,也产生出了一个巨大的壮丁买卖市场。

  当年果府的军队,不说全部,很大一批都参与过壮丁买卖。

  当年逃跑的那一批高级军官,除了少数混得惨的,为什么大部分都很有钱,甚至转型成了成功的商人。

  难道他们都有经商天赋,本钱从哪里来?

  很多人觉得民国浪漫,真要过来了,你有钱有势还好说,那是真浪漫。

  如果你是个底层,没有人会把你当人看,最多也是一个当耗材的命,不知什么时候就饿死病死在哪里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