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25章 宋应星想把电报、电话都搞出来?_振奋新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由于运河的衰落,东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南京城,似乎也受到了牵连。怎么看都有一种衰败之感,甚至还没有这几年新起来的松江府有活力。

  南京城自光复后,虽然名字从满清时期的江宁府恢复为南京城。可在实际功能上,却没有大的变化,大明朝之前的两京制被取消,现在它就是一个正经的省会,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。

  两京制自有它的实际作用,之前整个长江航线和东南数省的税负都需要通过南京城进行转运,只不过现在没有了这个需求而已。湖南、湖北两省通过铁路可以直接和北京联系,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有海上航线,江西、安徽两省也没必要到南京转运。再弄一个南都是毫无必要的事情,反倒会影响中央朝廷的权威,不利于全局的统一部署。

  没了南京这个中转站,各省直接和朝廷联系,似乎没啥不好的影响。唯一有些麻烦的是信息沟通上还是有些偏慢,信号塔系统大大的提升了紧急信息的传输速度,但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,准确的信息传达还是得靠信件文书来传递。

  铁路和火车的覆盖,对信件传输速度的提升并不明显,最快也就和之前的八百里加急一个水平,唯一的利好是传输的量要比以前大了一些。可这远远达不到李振新理想的要求,从广州往北京城送份信,最快也得六天时间,与后世相比简直是龟速。

  好在这种状况,终于有了解决的希望。自科学院的人发现电之后,李振新就安排宋应星老先生组织课题组,集中力量来攻关电报项目。宋先生不愧是顶尖的科学家,课题组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,克服了很多难题,在1668年5月的时候取得了重大突破,造出了可以长距离通信的电报系统。

  北京南郊的科学院研究所,一群小伙子正在完成一个划时代的实验。只见一个小伙子拿着着一张小纸条,对着新弄出来的发报机,小心翼翼的按着电键。纸条上的内容是:“这里是南城研究所,请问今天中午总部食堂做的饭是什么?”

  按照译电码的格式编成电码后,小伙子向二十里外的总部发出了历史上第一通长距离电报。然后大家就屏气凝神的守着收报机,等待那边的回信。过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,收报机开始有节奏的响了起来,记录信号的纸条慢慢在发条的带动下开始运动,电磁继电器带动着炭条在纸条上留下有规律的划痕(收报机是用电磁继电器原理工作,通电后和继电器拨片相连的炭条会被吸下来,断电会弹上去。通电时间长留下的就是横线、通电时间短留下的就是墨点。纸条是用发条带动的,第一次通电会把发条的开关吸下来,纸条就会匀速运动直到纸条走完,等一次收报结束后换上新的纸条复位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m12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